黄金

世界黄金的主要供应来源有哪些?

  中国开放黄金市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就是黄金价格。黄金价格不是一国市场所能决定的。因此在探讨黄金价格时,有必要对国际黄金市场供需状况加以分析,然后研究哪些因素会影响黄金价格波动,再进一步探讨在黄金非货币化情况下国际金价走势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分析中国黄金价格的基本特点和中国黄金市场开放后黄金价格的走势趋向,就显得更为充分和扎实些。

  世界黄金市场黄金供应概况

  世界黄金的主要供应来源有两个,一是来自世界各产金国家的新产黄金;二是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售金活动。

  1、世界主要产金国家的黄金生产情况。世界上主要采金国家是南非、前苏联、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中国。这些产金国家集中了全球黄金资源的四分之三,每年开采的黄金总产量约2000多吨,其中大部分供应世界黄金市场。

  从表中可看出南非是世界上第一产金大国。1970年南非黄金产量达到顶峰,当年产金1002吨。80年代产量逐渐下降,每年保持在600吨以上,占世界黄金产量的30%。90年代以来产量降到每年600吨以下,占世界产量的23%。南非每年生产的黄金大部分销往瑞士和英国的黄金市场,一般占到世界总供应量的45%。到1995年底南非累计生产黄金46729吨,相当于同期西方国家产金的70%,占世界黄金交易量的一半。

  前苏联是欧亚大陆的黄金生产大国。在60年代初期年开采黄金达到100吨,70年代增加到200多吨,最多的年份达到280多吨,占全世界总开采量的18%,位居世界第二。苏联解体后,黄金产量基本维持在230—240吨左右,由此降为世界第四位。从表八中可看出,前苏联的黄金蕴藏量约达_吨以上,仅次于南非共和国,超过美国。前苏联的黄金资源是丰富的,但是要增加其黄金产量必须大量投资。目前的情况是,砂矿开采资源基地正在缩小,并有可能在近20年中完全丧失。岩矿开采越来越少,建设新矿又缺乏资金。建一个大型矿需投资10亿美元,约10—12年后才能收回投资。因此,俄罗斯的黄金主管部门认识到需要大量吸引外资来开发岩金矿,并已制定联邦黄金开采发展纲要。

  在金本位时期,美国的黄金产业受到政府严格控制,价格长期被固定在每盎司35美元,使黄金生产者无利可图,甚至亏损。70年代始政府放松对黄金价格的管制,黄金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而自由浮动,于是黄金价格大幅上升,黄金生产变为有利可图。因此极大地刺激了投资者的热情,投资资金迅速向黄金工业集中,使黄金生产规模和能力迅速提高。70—80年代初期,美国的黄金年产量平均维持在40吨左右。到80年代后期,其年黄金产量增加了4倍。90年代初其黄金产量达到300多吨,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南非。美国的黄金蕴藏量约有4770吨,可开采10—15年。

  澳大利亚在历史上经历过三次采金热潮,每次采金热都为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注人了新的动力。第一次是从1851年到1862年,这时的产金地主要集中在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中国黄金市场研究亚州。这一时期的年产金量平均达百吨左右。第二次是1892年到1910年,这时的产金地主要集中在西澳卡尔古里和宝行地区。这一时期年产量也在百吨以上。第三次是1980年到现在,1980年澳大利亚的年黄金产量已下降到17吨。为了资助黄金矿业的发展,1984年澳大利亚威斯特派克(West-pal)公司向帕丁顿(Pancontinental)金矿提供了60000盘司黄金贷款(借金还金),对黄金工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后由于地质投入迅速增加,促成了几个新探明矿体的开发,从而使澳大利亚的黄金储量从〖990年的2129吨,扩大到1995年的4263吨,为黄金产量的增加打下了基础。1996年澳大利亚的黄金年产量增加到275吨,成为世界上第三产金大国。澳大利亚也是黄金出口大国,1991—1992年出口创汇46亿美元,相当于澳大利亚全部外贸出口的17%。

  加拿大的黄金产量在70年代一直位居世界第三,到80年代后期退居到世界第五位。但是加拿大的黄金产量在1982年一1991年期间一直稳步增长,而在1992年则又下降了11%,达到160.4吨。由于地下矿开采成本高以及新矿投产面临困境,1999年有许多黄金生产厂家减产,而且还有10座金矿被关闭。最近,虽然加拿大发现了几座大型金矿,但均属低品位矿,需投人大量资金才能开采,从而抑制了这些矿的生产发展。现在许多矿业厂家把主要精力放在基本金属的开采上,而且集中在国外。

  世界主要产金国家黄金生产产量,在80年代后期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南非例外)。我们认为,这主要是黄金非货币化后,黄金价格由35美元/盎司跃升为几百美元/益司,使一些黄金蕴藏量多的国家加大了投资力度,提高了黄金产量,并将新采黄金主要供应黄金市场,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世界黄金市场的黄金来源,除了依靠采金国外,再生黄金的供应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渠道。它占到国际黄金总供给量的四分之一,约有600多吨(见表十)。

  再生黄金主要来自旧首饰、报废的电脑零件与电子设备、假牙、以及其它各式各样的黄金制品。这类黄金的供给弹性较大,对黄金价格行情的变化极为敏感。例如,1997年每盎司金价为148美元时,再生黄金在市场上的供应大约为450万盎司。但在1980年,当黄金价格高达800多美元/益司时,再生黄金供应达到2100万盎司。反之,当金价跌到459美元/盎司时,再生黄金的供给数量与黄金市场价格成正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再生黄金的供应商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一般不会把重制的黄金及时引进市场,而是在金价对他们有利可图时才会出售黄金。因此,再生黄金供给量是个变数。近几年国际黄金价格处在下跌之中,再生黄金的供给量就处于稳定状态。

  2、官方机构的售金活动。黄金市场的供应量,除了以上所提及的金矿企业新产黄金和黄金制品二次回收外,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各国央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售金活动。从近10年来看,售金数量大约在300—400吨。这一来源对黄金市场的黄金供给具有直接影响,并波及到黄金市场的金价走势。不过,官方机构的售金活动具有多种意图,并不是所有的售金活动都会给黄金市场带来新的供给。央行售金的目的,一种是在国际收支发生困难时,为取得收支平衡而抛售黄金。比如南非在70年代中期购买大量军事武器需要支付巨额外汇,这笔庞大的军事费用支出使得南非黄金储量在1977年底降到10年来的最低点。同样,前苏联由于从加拿大和美国进口大宗小麦,所以不得不出售黄金以支付进口小麦的费用。在70年代期间,苏联每年都出售约400吨左右的黄金,以换取西方硬通货支付进口需要的费用。1983年一1984年拉丁美洲债务危机期间,巴西、哥斯达黎加、乌拉圭、萨尔瓦多等国也曾用出售全部或部分黄金储备的方法,来解除或缓解各自的长期债务压力。

  另一种是受“黄金非货币化”的影响,部分央行调整黄金储备在总储备中的比例。比如加拿大从80年代中开始陆续卖掉自己的国家储备的行为。1985年其国家储备有625吨,而1998年却只有272吨,减少了一半多。90年代一些欧洲国家也是如此,奥地利的黄金储备减少了155吨,荷兰出售了近360吨,比利时的国家黄金储备减少了510吨。1999年5月初英国财政大臣在议会上突然宣布:为实现平衡政府财政的目的,英国政府将对其黄金外汇储备作结构性调整,英格兰银行将在今后几年内出售715吨黄金储备中的415吨换取外汇,以提高英国外汇现金的持有比率,并投资海外债券市场。

  还有一种是为了建立特殊基金而抛售黄金。早在1997年,瑞士中央银行的专家小组就建议瑞士出售2600吨黄金储备的一半,用于人道主义基金等项目。1999年4月18日,瑞士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中关于割裂存在125年的黄金储备与瑞士法郎发行之间的关系的有关条款(瑞士在此之前是唯一实行部分金本位制的发达国家)。这样瑞士迈出了出售1300吨“多余”黄金储备所需的立法程序的第一步。但在6月18曰,国会下议院投票表决又推翻了政府动议修改瑞士宪法中有关中央银行条款的提案,出售1300吨黄金,必须获国会通过,立法授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建立帮助贫穷的债务深重的国家,也准备出售160吨黄金。

  售金活动使售金国的黄金储备减少,但是在这些国家减少黄金储备资产的同时,售出黄金又被另外一些央行所购买,并作为国家黄金储备。比如波兰、印度等国。这种活动实际是一种帐面划拨,不增加新的供给,只是一些央行的黄金储备转移到另一些国家。但是,也不排除官方的售金活动给市场增加了一定的供给。我们从(表十)世界黄金供给和需求表中看出,从1991年至1999年,如果仅仅计算金矿新采黄金和再生黄金,那么其供给量远远满足不了制造业(首饰、工业用金、金币等)的用金需求,这部分缺口约在200—300吨左右。它说明官方的售金活动确实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供给,它对黄金供求以至对黄金价格有实质性的影响。